学校首页|

教学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教学科研 -> 教学动态 -> 正文

我院师生赴奉新探寻宋应星足迹

发布日期:2025-10-21

为深入挖掘《天工开物》的历史文化价值,并为未来的钢铁文化研究规划新的方向,近日,我院师生一行5人前往奉新县,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天工文化考察实践活动。

首先,他们踏入宋埠镇牌楼村。村内“方伯第”、“世进士第”等明代牌坊群,无声地诉说着雅溪宋氏“一门15进士、48举人”的科举盛况。

宋应星自幼聪颖过人,与兄宋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,宋应星与其兄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,考取第三名举人,其兄名列第六,人称“奉新二宋”。然而在接下来的六次京考中,宋应星均名落孙山。多次赶考的旅程,却成了他科学考察的契机。在来回近半年的跋涉中,宋应星关注国计民生,走访南方水田、北方旱地,实地考察生产现场和手工作坊。“宋应星 ‘伤哉贫也’ 的感慨,让我们感受到他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的不易,”学生代表王文欣表示,“但他依然完成了这部科技巨著。”

接着,大家来到了宋氏祠堂,并仔细查阅了不同版本的《天工开物》古籍复刻本和研究文献。

《天工开物》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,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。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篇,内容涵盖农业、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。书名“天工开物”来源于两部典籍:“天工”出自《尚书》,“开物”出自《易经》,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精髓。书中以《乃粒》开篇、以《珠玉》结篇,体现了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的内在理念。

最后,在宋应星纪念馆,随行成员们体验了场馆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空间的巧妙设计。VR交互设备、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设施,让古老智慧与时代创新交融碰撞。在互动体验区,成员们通过触屏设备拆解古代机械构造,模拟操作造纸工序,直观感受古人的智慧结晶。这种 “古为今用” 的实践,让天工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此次考察活动中,他们还特别关注了《天工开物》中关于冶炼技术的记载。“我们将把传统冶炼文化与现代研究相结合,让古老的钢铁技术焕发新的生机,”团队负责人邵阳说到,“这是一场跨越四百年的对话,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。”

此次奉新之行只是起点,未来他们将深入挖掘《天工开物》中的冶炼技术,结合现代科技手段,复原古代钢铁冶炼工艺,传承中国独特的钢铁文化。